首页>法治新闻

渝检护“未”:从少年之问到时代回答 ——记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刘亚 陈伦双    发布时间:2025-09-25    浏览次数:13

  “当我父母离开,没人管我的时候,你们在哪里?当我被人欺负,无处求助的时候,你们又在哪里?现在我犯罪了,你们全都来了,来审判我!”2004年,法庭上15岁少年小刚(化名)的这番话,深深刺痛了时任重庆市大渡口区检察院青年干警梅玫的心,如一颗火种,点燃了重庆检察人守护未成年人的漫长征途。

  20余年光阴流转。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作为全国检察机关首个获此荣誉的集体,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用法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用爱诠释社会温度,从法律条文感悟法治精神,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实现公平正义,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促进提升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社会治理效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寥寥数语,道不尽他们20余载的初心坚守,诉不完他们挽救数千名迷途少年、抚慰无数受伤心灵的动人篇章。从长江之畔的重庆大渡口生根发芽,到成长为“德法相伴、倾情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典范”,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份照亮山城、温暖中国的时代答卷。

  从“你们在哪里”到“我们在这里”

  在大渡口区检察院“莎姐”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一叠叠信笺无声诉说着迷失的心声。字迹或工整或稚拙,内容却同样滚烫:“我知道错了,以后会好好悔改。”“希望孃孃、叔叔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心里早就把你当成亲姐姐了,不会让你的心血白费。”落款处,“亲爱的姐姐”比“尊敬的检察官”出现得更频繁——这是孩子们最本真的信任称呼。

  “2004年小刚那句‘你们在哪里’的质问,让我们意识到‘一诉了之’或者‘一放了之’都无法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问题。”大渡口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梅玫看到了案件背后原生家庭的影响、社会支持的缺失与不良环境的侵蚀。一个信念从她心里破土而出:司法威严不仅是霹雳雷霆,更应是春风化雨;法律监督不仅是铁面冷锋,更应是掌心暖阳。

  于是,梅玫和其他6名同事做了一件“大事”——创立重庆市首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莎”是一种草,其根香附子又是一味中药,意喻向阳生长、治病救人,饱含着对孩子们最美好的期许。很快,他们推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办案规则(试行)》,开通“青春法律咨询热线”,设立“莎姐谈心室”,在报纸开设专栏,到学校组织创立法律社团……

  “‘莎姐’青少年维权岗成立那一年,检察官来学校普法,教我们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重庆市一位法官助理韩丹还记得,她在中学读书时担任学校法律社团副社长,编排的法治情景剧《冲动的代价》登上了电视。“因为与未检检察官们细碎的相处,让我看到了‘检察蓝’制服下那颗温热的心,这坚定了我对司法机关的向往和选择。”

  从2004年大渡口区的一颗火种,到2012年“莎姐”工作覆盖重庆市三级检察院,设立45个“莎姐”青少年维权岗;从7人的筚路蓝缕,到如今500余名检察官组成的专业力量;从办理案件,到吸纳1600余名社会志愿者、41个社工组织和100余名心理咨询师组成“护未联盟”。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但内核始终如一:“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从“你们在哪里”的锥心之问,到“我们在这里”的坚定回应,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在2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中,用爱点亮了法治之光,为迷途孩子铺就了一条回归社会的守护之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给出了中国未成年人保护事业具有示范意义的“时代答案”。

  宽严相济,守护万千“小渝”

  “每起侵害案件都是对法治底线的挑战,我们必须零容忍!”这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面对罪恶时最坚决的态度。他们是手持利剑的战士,在隐秘的角落为孩子们筑起铜墙铁壁。

  在一起引发全国关注的重大案件中,重庆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龚珊抽丝剥茧,硬是从上万条聊天记录里“抠”出一条逻辑严密的证据链条,将侵害孩子的恶魔绳之以法。“看到那些被侵害的孩子,我特别心痛,总想尽最大能力去保护他们。”

  “认的是法理,审查的是每一份证据、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疑点,这是精准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必备修养。”开州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王莉在一起复杂案件中,逐帧审查20余小时影像,将60余小时录音整理成文字,从一句不起眼的话里揪出关键线索,击破串供同盟,精准认定被害人身份,最终追诉4名漏犯。

  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唐焕然,是一名曾经驻守新疆的退役军人。2021年,他和同事依法提起针对未成年人传播淫秽视频、违规为未成年人提供文身服务民事公益诉讼案,参与创建保障残疾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作为典型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广。

  未成年人小阳(化名)遭遇侵害后,将手腕割得伤痕累累:“坏人被判了有期徒刑,我的人生却被判了无期徒刑。”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吴波没有止步于司法救助,而是安排心理治疗并说服其母亲回归陪伴,最终小阳承诺:“不会再有新的伤疤了。”

  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被孩子们称为“检察官妈妈”。当交通肇事案留下的三姊妹面临监护人可能侵占赔偿款的风险,李非白顶住各方压力,坚持由检察官与监护人共管账户。三姊妹的亲属甚至将两个小女孩遗弃在检察院:“你这么喜欢当妈,娃娃都送给你!”李非白心疼不已却更加坚定:“我们要给她们无论如何都不会被抛弃的底气。”

  “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在一起案件中,三名未成年人将见义勇为的出租车司机谭某殴打致轻伤一级、伤残十级。2024年1月,九龙坡区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孙文静在案件联席会上连续发问:“嚣张的未成年人还要不要再给他机会?”“只处罚一人,另外两人能算了吗?”“被害人的孩子又有谁来保护?”她和同事们坚持依法分级处理:对未满16周岁的涉案人,向其父母送达督促监护令,联合多方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对已达刑事责任年龄的大潘(化名)依法提起公诉,并在看守所开展特殊教育,破除其“年纪小可逃避责任”的错误认知。大潘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检察机关持续跟踪其在少管所的改造情况,多次通过书信沟通鼓励。

  案件办结后,孙文静关注到被害人谭某一家因伤致困,子女濒临辍学,于是迅速启动司法救助,推动认定谭某“见义勇为”,协助其获表彰奖励,并支持民事诉讼索赔24万元。判决后,谭某主动同意减半执行、分期支付,为涉罪未成年人家庭留下喘息空间,与检察机关共同完成这场“救赎”。

  一次次超越血缘的守护,正是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诠释。从2018年至今,在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倾心帮扶下,重庆市数千名涉罪未成年人悬崖勒马、回归社会:曾经的失足少年成为小龙虾养殖大户,街头的迷茫小子蜕变为救火英雄,罪错少年重返校园考上大学。法律条文,在他们手中化作了孩子内心认同的道德准则和重生的力量。

  力促治理,为孩子竭尽所能

  “救一个孩子是职责,防千万个孩子受害才是使命。”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始终践行“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的理念,用法律刚性守住底线,以司法温度传递善意,持续照亮未成年人前行之路。20余年来,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充分发挥扎根基层的优势,善于从司法实践中创新保护机制,探索出一系列首创性的平台与制度,并参与全国人大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立法论证,为填补相关法律空白、补齐制度短板贡献“重庆智慧”。

  走进重庆市中医院淡蓝色的未成年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卡通云朵、柔软沙发、毛绒玩具取代了冰冷的询问室。这是由龚珊和团队代表等推动建立的全国首个省级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询问救助中心。一名遭受侵害后拒绝沟通的女孩,在这里经过五次心理干预后终于敞开心扉,检察机关得以高效收集案件关键证据,从立案到公诉仅42天。更重要的是,女孩走出了阴影,重返校园。

  2020年9月,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厅向全国推广重庆市“一站式”示范点建设标准。截至2024年底,重庆已建成33个这样的“避风港”,为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了及时、全面的保护与救助。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往往如“海面下的冰山”,发现难、取证难。为落实好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协调9个部门出台《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创新推行“两书一图”工作机制,让及时报告和阻断风险成为社会责任。

  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多是熟人作案,防止“大灰狼”接近孩子是预防的“最先一公里”。为此,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推动重庆市检察机关与教育主管部门创建省级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平台,查询拟入职教职员工是否存在特定违法犯罪情况,并升级未成年人保护“隔离墙”,推动将查询范围扩大到救助站、福利院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机构,让防范一切可能的侵害成为职业准入,相关经验被最高检、教育部、公安部等联合推广,有力促进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域的社会治理。

  全民接力,画好护“未”同心圆

  “单靠检察官,救不了所有孩子。”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深知,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家事,更是国事。正是每个“小家”的托举,才有社会“大家”的力量汇聚。唯有提升全社会的保护意识与能力,在孩子心中播下法治的种子,才是治本之策。

  梅玫利用夜晚在博客撰写普法文章;龚珊一如既往地钻研着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司法政策;唐焕然借助情景剧、沉浸式体验等“潮普法”方式,让法律知识生动可感;吴波奔走在山区的乡村普法路上;李非白教导山区留守儿童识别和举报网络猥亵;孙文静成了校园普法的“知心姐姐”;王莉开办“学习吧父母”沙龙,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还协调推动建成40余个家庭教育指导站,参与研发的“家庭成长风险防控一件事”数字模型,已被重庆市委政法委和市妇联升级推广、全市共享。他们各展所长,将生硬的法条化作温暖人心的涓涓细流……

  为了让法治之光照亮每个角落,在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引领下,重庆市未成年人检察官深入全市400余所中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走进百个社区、乡镇、学校和企业开展普法活动。他们积极与团委、教委、妇联、关工委等多部门协作,吸纳1600余名志愿者、心理咨询师和“五老”人员参与,带动70余家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入,持续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合力。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副校长赵玉芳感慨:“他们20余年做好一件事,温暖了山城,感动了中国,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中来。”志愿者张娟的话语代表了1600余名同行者的心声:“他们的正直、善良、勇敢和奉献精神感染了我,我也会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这支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单位等40余项荣誉的团队,相关工作四次被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在重庆调研时,特别驻足倾听他们的故事并强调:“要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对未成年人犯罪贯彻‘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增强预防就是保护、惩治也是挽救意识,宽严有度、德法相济,协同健全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机制,加强对专门教育、专门矫治教育的法律监督,促推‘六大保护’协同发力,画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同心圆。”这是对过往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如今,渝检护“未”团队代表的办公桌上,堆放着最珍贵的“勋章”:有出狱少年寄来的结婚请柬,有被救助女孩手绘的检察官画像,还有数千封孩子们的真情来信。

  “虽非骨肉亲,依然父母心。”无论案内案外,渝检护“未”团队代表始终以父母之心,为维护孩子们的合法权益竭尽所能。或许这就是渝检护“未”团队代表书写的时代答卷——并非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在黑暗中独自哭泣。他们的故事,是“以法律监督之名,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时代楷模篇章,更是一曲中国法治进程中充满检察智慧与司法温度的磅礴交响。


  网编:海口市秀英区人民检察院
相关阅读 :

省内各级检察院:

省检察院 一分院 二分院 海口市院 三亚市院 儋州市院 三沙市院(三沙群岛院) 琼海市院 文昌市院 万宁市院 东方市院 五指山市院 定安县院 屯昌县院 澄迈县院 临高县院 昌江县院 乐东县院 白沙县院 琼中县院 保亭县院 陵水县院 龙华区院 美兰区院 琼山区院 秀英区院 洋浦区院 三亚城郊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