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次数:61
数字时代,检察机关需在融入区域发展大局的前提下,提升数字赋能法律监督效能。近年来,北京市顺义区检察院聚焦服务大局,统筹外部资源整合和内部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检察工作的倍增效应,推动法律监督提质增效,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善借力,制度协同赋能数字检察新生态。该院在检察履职中紧盯区域发展大局,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找准数字检察发展定位,推动把“深入实施数字检察战略”作为单独一项改革措施纳入《中共北京市顺义区委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将检察业务数字化改革上升为全区重点改革任务,依托该方案对接顺义区102个区级服务管理平台数据,有效破解数据获取难题。多次向顺义区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数字检察工作情况,在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中,让人大代表更深入地了解和支持数字检察工作。
在应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取得一定成效后,该院积极推动把检察办案规则提炼为行政执法规则。目前,在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费等方面,该院将应用9个数字模型积累的检察办案经验转化为行政机关执法管理规范。例如该院通过研用医疗机构违法处置医疗废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48家医疗机构存在“产废而未送废”的违法行为,在推动相关行政单位对医疗机构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后,与相关行政机关共享模型规则。相关行政单位据此出台《顺义区医疗废物收运体系总体工作方案》,进一步健全完善辖区医疗废物收运体系。此外,该院推动将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违规储运安全风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纳入区域治理平台,对区域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进行数字化实时监控。
二、强内力,技术集成淬炼法律监督高质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该院强化数智办案,与科研单位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检察应用联合实验室顺义工作室,针对核对讯问笔录与同步录音录像等工作重复劳动耗时多的问题,运用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实现手机电子数据快速整理分析,一键生成讯问笔录与同步录音录像比对结果。推进“刑事执行监督大模型体系化+智能化建用”工作,将30个监督子模型进行整合,生成涵盖刑事执行多领域、可自动筛查数据并一键生成线索的集成模型。不断优化数智管理工作,研用检力资源科学管理调配模型,结合业务案件类型、难易复杂程度等因素,对本院近三年检察官人均办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优化“四大检察”履职结构比。按照“人案均衡”原则,结合检察官配备情况,测算出“四大检察”检力资源结构比,推动实现“管案”与“管人”有效衔接,一体抓实“三个管理”。按照“人岗适配”原则,进一步细化岗位设置,匹配各领域、各岗位、各类别的人员数量,形成岗位设置标准及检力资源配置标准,有效化解各部门各岗位之间人案不均、人岗不适等矛盾。
同时,该院在数字检察指挥调度中心下设集科研、实操、普法于一体的数智办案基地,实现数据治理、模型研用、线索筛查调度等多重功能。目前,该数智办案基地在高质效办案、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三、抓重点,靶向护航区域发展再升级。该院聚焦顺义区国际化类海外以及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和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定位,推动数字检察工作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
顺义区工业总产值的半数以上为汽车产业,该院在办案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发现辖区部分品牌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为消费者设置了最低充值金额“门槛”,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该院在完成证据链固定、公益损害评估后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相关行政部门迅速行动,要求涉案企业取消辖区内3座充电站共计126个终端的最低消费设置。
针对在办案中发现的辖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品牌企业商标被冒用等问题,该院通过涉销假销劣类投诉涉刑线索未移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相关线索,依法提起知识产权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与此同时,该院将数字模型线索筛查拓展到假二维码网站、12345热线等数据中涉及假冒注册商标、假防伪查询网站、假防伪二维码信息等方面,溯源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上游犯罪。
(作者为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全国检察业务专家)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