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高梅 发布时间:2025-07-01 浏览次数:11
6月29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舞蹈培训机构玩起“文字游戏”,将“培训机构”包装成“舞蹈工作室”,通过注册公司打擦边球,规避监管,更有大量无资质的假舞蹈老师执教。这些无证办学、无证教学的儿童舞蹈培训机构,已导致多名学习舞蹈的少年儿童发生伤残事件。
众所周知,舞蹈培训以身体训练为主,容易出现伤害风险,因此在机构资格、师资专业性、场地安全性等方面有严格要求。根据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要求,校外舞蹈培训机构必须经依法审批取得办学许可证,并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等,方能开展培训活动。
但一些机构将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登记为“文艺创作”“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甚至“健身项目”等易混淆的表述,实质上超出经营范围擅自开展舞蹈培训活动,甚至买卖造假的师资证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不仅直接违反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更对儿童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何能轻易打出超经营范围的“擦边球”?在证照不齐全的情况下超范围经营,为何能够长期逃避监管而迟迟未被发现?从不法机构总结出“牌匾不挂大门口”的“反监管指南”,到从业人员直言“无同行举报即安全”的侥幸心态,再到部分无证培训机构察觉不对就换个“马甲”继续的“逃避秘籍”,不难看出,是审批后的常态化监管出现了问题。若审批后的动态监管乏力,或者只是依靠举报的被动监管,前期再严格的审批也就沦为了“一次性监管”,不法机构刻意绕开审查监管的“计谋”便能轻易得逞。于是,这些培训机构表面上处于监管之下,实际上却隐身于监管盲区之内。
破解困局其实不难,从日常巡查入手,很快就能发现端倪。一次突击检查,就可能发现培训机构登记信息与实际经营“两张皮”的现象。对于未取得办学许可证的超范围经营行为,应及时依法移交行业主管部门处理。很多地方还有校外教育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可再将这些违规机构列入黑名单,让市民“避雷”。一番操作下来,不法机构也就难有生存空间。当然,要想达到理想效果,巡查不光要“日常”,还必须“到位”。不能让巡查成为“走过场”——日常巡查和年度检查是否只是“关起门来”看报表?有没有走进机构的大门进行实地考察?否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疏漏,就会给不法机构“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只有把巡查做实,才能杜绝不法机构披着虚假外衣应付检查。
“假面”舞蹈培训机构的伤害可能就发生在一瞬间,却让孩子的舞蹈梦秒变噩梦。为了少年儿童时时刻刻的安全,日常巡查的“探照灯”必须时时刻刻照亮,确保培训机构以专业师资与安全环境打牢基础。唯有行业规范一直在线,机构套路才难以上线,孩子的追梦路才会一路坦途。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