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25-05-14 浏览次数:47
近日,某国际奢侈品牌向其客户发短信提示,曾有未经授权的外部人员获取了其持有的部分客户数据。这一消息迅速在消费者群体中引发关注和忧虑。该品牌方面表示,已经紧急采取措施以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在网络安全专家的全力协助下展开深入调查与积极应对,同时也已向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及时报备(据5月13日澎湃新闻)。
在特定消费环境中留下的个人信息遭泄露,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前两天发生的一起事件中可知一二。一位山东孕妇刚在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做完产检,就收到月子中心“专业产后服务”的推销信息。如此“精准”的营销,正是因为有了精准的个人信息,才能实现“点对点”投放。
“精准骚扰”或许只是一看而过,没什么损失,但如果是“精准人肉”“精准诈骗”呢?据悉,此次泄露的信息不仅涵盖客户的姓名、性别、手机号码、电子邮箱、邮寄地址等基础信息,还涉及消费金额与消费偏好等深度反映个人消费习惯的敏感数据。这些数据虽然不会直接暴露财务状况,但也能勾勒出个人消费行为图谱。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很可能沦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其危害性,远比量大但无逻辑的普通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负面影响要大得多。
对于某些特定行业而言,其客户群体信息通常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称得上宝贵的“数据资产”,理应获得持有者更严密的保护。个别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更暴露出一些公司单位在落实个人信息保护主体责任上的短板,至少在数据库管理、数据保护执行上还存在漏洞。我国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保护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作为个人信息持有者,相关公司单位要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数据保护与隐私安全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主体责任,做好个人信息保护是其必须履行的职责。在确保信息处理的每一步都合法合规的同时,更要将“技术驱动”理念深植于日常监管之中,为个人信息安全筑牢“防火墙”。而且,从发展角度来看,在数据为王的时代,守护好个人信息也是守护公司单位的生命线。
当然,个人信息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特别是在个人信息泄露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的情形下,仅靠信息持有者自律性的保护显然是不够的。面对时有出现的泄密事件,监管部门必须加大监督力度,进一步压实相关组织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同时对违法违规公司单位施以严惩,以儆效尤。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可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公司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提升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水平与有效性,不断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网。
相信在技术提档与监管升级的双重发力下,消费者的安全感会逐步增强,不必再担忧自己的个人信息在黑暗中裸奔。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