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检察风采
检察动态

主题教育进行时·身边的榜样|青年检察官陈禹橦的多面人生

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23-07-11  浏览次数:333

开栏的话 在近日召开的最高人民检察院“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最高检党组提出,要向榜样学习,通过模范带头、典型引领,让求真务实、担当实干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鲜明履职特征。为大力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主题教育进行时·身边的榜样”人物报道专栏,敬请关注。

  唯青春与正义不可辜负

  ——青年检察官陈禹橦的多面人生

  

  在足够了解陈禹橦之后,你不会问这个有些“套路”且多余的问题:如果命运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做检察官吗?她一定会用眼神或肢体语言告诉你:这,还用问吗?

  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不算长,但也足以让记者在心中得到答案——如果非要问,她的答案肯定是:会啊!

  追梦者陈禹橦

  【关于选择】

  ◆亲戚们对那个执着爱讲理的“正义小女孩”说:“既然你爱讲理,将来可以去法庭上讲理啊。”

  “职业选择和性格到底谁是因谁是果?谁也说不清楚,我觉得是一种双向奔赴。”如果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分析,陈禹橦成为今天的陈禹橦——一个始终有办案的“那股劲儿”、执着于追求公平正义的检察官,童年时便有迹可循。

  陈禹橦出生、成长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的一个林业局,属于典型的“小镇女孩”。

  陈禹橦个子高,还没到上小学的年龄,已然是一副小大人模样。小大人人小“理”大,从记事起,就爱和人讲道理,遇到“不平事”,就要跟人说道说道,掰扯掰扯。不熟悉她的大人见她个子高,不和她正面交锋,而是充满疑惑地问:这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不去上学?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禹橦那种与生俱来、非黑即白的朴素正义感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会“讲”,首先,其次,再次……讲起道理来头头是道。有的亲戚就对这个执着爱讲理的“正义小女孩”说:“既然你爱讲道理,将来可以去法庭上讲道理啊。”

  慢慢地,陈禹橦知道了这世上有法律职业。不过,往上数几辈,陈禹橦的家族成员里也没有从事法律职业的。彼时彼地,信息还很闭塞,陈禹橦关于法律人的想象,基本来自当时法律题材的影视剧。剧中,法律人专业严谨的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学生时代,陈禹橦的理科成绩极好,但她却更喜欢历史、人文。本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原则,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她选择理科。老师的理由很“简单粗暴”:你学理的话,肯定能上清华,但学文的话,不一定能上北大。最终,陈禹橦还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了文科,这也为她后来读法律专业作了铺垫(彼时法学专业主要招文科生)。

  后来,陈禹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攻读法律。2010年,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硕之后,陈禹橦面临职业选择。那时的就业压力远不如今天,清华大学法学院的高材生有很多选择。曾有很多职业进入过陈禹橦的脑海:进律所当律师;进国企、央企、外企、“大厂”从事法务工作;到媒体当法治记者……当然,对从小就有正义感的她来说,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的检察官职业在她内心深处自然有一席之地。此外,陈禹橦读研学习的是刑法,一直希望能够在实践中去检验所学,研究生毕业之前在基层检察院实习过,那时就对办案子很感兴趣。种种因素叠加之后,检察官这一职业在她内心逐渐占据了“C位”。

  征询父亲的意见时,父亲的话更加坚定了她的选择:你想当检察官,可能这辈子只有这一次机会(彼时检察机关进人还是以应届生招考为主)。但如果你想当律师或者从事其他工作,以后还有机会。后来,她如愿考入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工作,十多年来一直坚守在办案一线。

  2021年6月,建党百年之际,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组织检察干警开展“身边的榜样”讲述检察故事活动,已是“全国十佳公诉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四级高级检察官的陈禹橦作了分享,主题是:从一个单纯怀揣着朴素正义梦的检察新人,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检察官。

  检察官陈禹橦

  【关于办案】

  ◆要有“那股劲儿”——对案件事实证据始终如履薄冰的态度和对办案质效始终精益求精的追求

  ◆还要有那份心——既要有捍卫法律正义的勇敢,还应有一份传递司法温度的柔软

  陈禹橦至今记得,进检察院的第一天,带她的师傅就告诉她,好公诉人是拿案子“喂”出来的,关键你得有“那股劲儿”。对于刚走出学校大门、满脑子刑法理论的她来说,并不明白“那股劲儿”是什么,只是知道,要把手里的工作干好。十多年过去了,陈禹橦办过职务犯罪被告人“零口供”、用间接证据将案子成功起诉的难案,也参与办理过“e租宝”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案……在一个个大要案的淬炼中,在每一次疑难复杂案件的挑战里,她开始慢慢找到了“那股劲儿”——对案件事实证据始终如履薄冰的态度和对办案质效始终精益求精的追求。

  陈禹橦曾多次提到的一个案件,就体现了“那股劲儿”——

  疫情防控期间,陈禹橦办理了一例对赌收购型合同诈骗案。案发前,主犯销毁了大量证据后潜逃国外,案件事实复杂、法律适用疑难,疫情又给侦查取证带来实际困难。

  “说算了很容易,以证据不足或者把它看成是一个合同纠纷,都能说服自己。但要坚持走下去就会面临很多困难。”即便如此,陈禹橦和同事们没有放弃,除了对公平正义的坚守,还有对服务大局的深层次考虑——“这个案子标的额达十几亿元,被害单位是一个上市民营企业,涉及的不仅是一个民营企业的利益,还有背后广大股民的利益,案件办不好,甚至会对整个收购市场的诚信造成影响。必须要办好!”

  面对这块硬骨头,陈禹橦和办案组的同事们从头学起,不懂对赌交易架构每一步的意义,就恶补民商事知识;想搞清楚收购里审计工作有没有问题,就对着CPA、审计准则一点一点抠。最终,不仅这起案件成功起诉到法院获得有罪判决,检察机关还向监管部门制发了关于加强对上市公司收购、审计工作监管的检察建议,将检察工作真正融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拿到检察建议时,监管部门的同志感叹:“想不到搞法律的检察官对审计也这么专业!”案件办完后,陈禹橦还主动走进辖区行业协会,结合案例进行普法,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这件案子后来被评为北京市检察机关“守初心 护民心”典型案例。听完陈禹橦的介绍,评选现场的评委说:“这么疑难复杂的案子,检察官办得真漂亮!”在陈禹橦看来,这样的夸赞,就是对自己专业能力和敬业态度的肯定,她会更增加对这个职业的自豪感。

  “既要通过履职办案实现公平正义,也要让公平正义更好更快地实现,还要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对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的这一要求,陈禹橦有着深刻的认同。“既要有捍卫法律正义的勇敢,还应当有一份传递司法温度的柔软!”在她看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除了对办案质效始终精益求精的追求“那股劲儿”,还得有将心比心、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那份心。

  陈禹橦至今仍记得一个小案带给她的触动。还是在基层检察院交流锻炼时,她参与办理了一个交通肇事案件。案情很简单,犯罪嫌疑人交通违规造成一位老人重伤二级,构成交通肇事罪无疑。受案后,老人的三个子女多次打电话来询问案情,并表示想来当面沟通。当时正值年底,办案压力很大,案子本身没什么争议,陈禹橦在电话里也回应了他们的问题,本来可以不用见面了。但想到当时快过春节了,老人还躺在医院里昏迷不醒,作为子女,他们的焦虑心情可想而知。考虑到这些,陈禹橦还是和老人的子女们见了面,当面解答了他们的疑虑困惑,并就老人的医保等问题帮他们联系了法律援助律师。看到老人的子女们安心离开,陈禹橦感触良多:对检察官来说,这是一次最普通的接待,但对老人的子女们来说,因为她是检察干警,她的倾听和回应,就有了一些不同的意义,能稍微抚平意外之灾带给他们的伤痛。

  这样一个老百姓身边的小案,让陈禹橦意识到小案背后有大民生:“这就像我们去医院时,无论病情轻重,总是希望得到医生最大的关注。每个案件只是日常办案的百分之一,但对当事人和他的家庭来说,却是百分之百。”

  如同记者写稿,很多稿件当时看起来不错,但时过境迁再回味时可能会有遗憾和不完美的地方,办案会有如此情形吗?

  面对记者这样的提问,陈禹橦答得很坦然:“这样的情形是有的。办案有时候也是一门遗憾的事业,回头看自己办的第一个案件,当时的考虑必然没有当下这样周全。但重要的是举一反三,如果现在想到了当时的一些遗憾和不足,就要考虑以后怎么样去尽量避免。办案时,应当把求极致作为目标,做到对自己办的案子问心无愧。”

  党员陈禹橦

  【关于榜样】

  ◆党员很多时候就是要“干别人不想干不愿意干或干不了的事情”

  ◆相信学习的底层逻辑: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只有在稳定输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输出

  ◆10年前在榜样的影响下入党,如今正在成为身边人的榜样

  “不像硕士毕业时对未来的憧憬和不确定性,博士毕业更多的是卸下一座大山的释然和对未来的坚定。”7月1日,陈禹橦博士毕业,被正式授予法学博士学位。这一天,也正是党的生日。

  10年前,受身边模范党员的影响和感召,陈禹橦入党。10年来,陈禹橦将党员身份视为一种精神感召,更视为行动号角。“有困难党员先上”“党员不是口号,践行方为正道”……在她看来,很多时候,党员就是要干别人不想干不愿意干或干不了的事情。对于党员检察官来说,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勇于承办疑难案件、攻坚克难,而要攻坚克难,必须善于学习。

  屡办重大疑难复杂的职务犯罪、经济犯罪大要案;参与编撰多部实务专业书籍、发表数十篇文章,承担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法学会多个课题;先后获得北京市检察机关第六届检察业务竞赛双条线“十佳”业务能手、第七届全国检察机关业务竞赛“全国十佳公诉人”等荣誉称号……纵览陈禹橦从检履历,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打底,就不会有如此多的收获。

  “用专注沉淀专业,在专业里追求卓越。”关于学习,被大家称为“学霸”的陈禹橦却十分信奉“底层逻辑”:聪明人也要下笨功夫,只有在持续稳定输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输出。

  “读书使人思维深刻,写作使人思维缜密,凡事就怕琢磨。”从检以来,她始终在办案中审视自身不足之处,通过学习、调研实现自我提升。一方面,凭借过硬的专业知识投入司法办案实践,在办案时勤思考,努力将实务经历转化为实务经验;另一方面,她注重通过持续深入的理论学习,反思实务中司空见惯做法的合理性,通过实务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检察人员如何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陈禹橦认为,就是要通过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最高检党组提出的“坚持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实现办案质量、效率和公平正义的有机统一”落到实处:“作为一名检察官,在主题教育中见行动,首先就是要能办案、办好案。因为办案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责,司法理念的传导、法治原则的贯彻、司法效果的影响,无不都是在办案中体现。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了解,对公平正义的期待,也往往直接来自办案,因此,办案质效如何,直接关乎检察机关的形象。”

  “陈禹橦检察官强化输入、重视输出,是检察机关优秀的多面手,是我们的学习楷模。今后按照陈禹橦检察官分享的讲政治、懂政策、精法律、通人情、强技能的标准,争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检察官。”前不久,一场关于青年干警如何实现专业化成长的分享会,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检察院举行,陈禹橦受邀与江苏有关条线的检察干警交流分享,徐州市铜山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研究室负责人张卓在这场分享会后发出如是感想。

  身高一米八,清华大学本硕,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博士,“全国十佳公诉人”——个头高、起点高、学历高、对办案和理论学习研究的自我追求高……当这些特点汇聚到四级高级检察官陈禹橦身上时,同事们称她为“四高检察官”。

  这样的标签,是不是容易给人以“高冷”的印象?其实,真正了解她的人,对她的评价是:“高”而不冷,十分真诚。

  得知记者要采访她的搭档——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助理王珍时,她主动回避,并嘱咐王珍:“千万别拔高,照直说就行。”

  “爱琢磨,爱钻研,党性修养强,善于把政治考量、大局思维和为民情怀落实在办案中,善于将刑事政策融入到法条应用之中。”在王珍看来,多年前在身边榜样的影响下入党的陈禹橦,如今已逐渐成为身边人的榜样。

  “但是”,王珍总体上肯定了陈禹橦的榜样作用之后,也开始吐槽:“她有时候有些急躁,甚至是暴躁。”

  “什么时候呢?”记者追问。

  “当我们跟不上她对案件的思考的时候,她就会很着急。”王珍说,“不过,因为她说得很真诚,又都是为了办案,我们也能接受。”

  对于这样的吐槽,陈禹橦表示“认领”,并承诺将“检视整改”。

  在一些熟悉陈禹橦的人看来,她身上有着很强的自省意识——害怕自己的缺点暴露不出来。她曾经对“分享”很不感冒,担心一旦贴上“分享”的标签,很容易自然不自然地隐藏自己的缺点,放大自己的成功和经验。

  不过,她后来逐渐意识到,只要自己摆正心态,不以“过来人”的姿态而是从探讨交流的角度给别人一些启发或积极影响,“分享”还是很有意义的。

  陈禹橦坦言,刚参加工作时非常希望证明自己,但后来渐渐觉得,对案件负责才是一个优秀公诉人的本质,而非个人荣誉。对于类似“四高”的赞誉标签,陈禹橦自己怎么看?会不会有很大压力?

  “标签只是别人便于认识你而赋予你的。问题在于你自己怎样认识自己。”陈禹橦感谢大家的认可,但对被戴上的光环,她反倒是有些“高冷”,以言行告诉大家——

  “我依旧是我,一个努力追求公平正义的青年检察官,仅此而已。”

  (本文图片摄影:张颖轲)

  人物档案

  陈禹橦,1986年出生,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四级高级检察官。本科、硕士就读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在职期间取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从事检察工作13年来,始终奋战在刑事办案一线。曾参与办理一批重大疑难复杂的职务犯罪、经济犯罪大要案。参与编撰多部实务专业书籍、发表数十篇文章,承担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法学会多个课题。获得北京市检察机关第六届检察业务竞赛公诉、职务犯罪检察双条线“十佳”业务能手,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首都劳动奖章”,第七届全国检察机关业务竞赛“全国十佳公诉人”等荣誉。

  

  延伸阅读


  编辑:林媚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