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25-09-08 浏览次数:93
“难”字从来不是退却的借口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党组成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春华
春华(中)向牧民普及依法维权法律法规。
●人物档案
春华,女,蒙古族,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党组成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曾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25年4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清晨,当草原上的第一缕阳光刺破天际,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党组成员、第三检察部主任春华已经驱车赶往几十里外的牧区,就5起案件深入嘎查村走访。车窗外,一望无际的草原绽放着新绿;车窗里,春华和伙伴正在念叨着其中一起司法救助案:“父亲交通肇事没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又有心脏病,将来怎么办,司法救助必须提上日程……”
这样的奔波对于春华这位扎根草原的检察官来说,早就习以为常。2016年,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创立。“兴安之春”旨在向草原人民传递司法温度,其中“春”字取自春华的名字,寓意和风细雨般的亲民风格。10年来,她始终坚守温馨接待、温情维权、温和释法、温良护法“四温”理念,总结出“倾听、记明、告知、释法、办理”的接访“五步法”。工作室累计接待群众8000余人次,办理各类案件700余件,实现案件“零积压”。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控申检察部门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接待室殊荣。2024年,“兴安之春”检察工作室获评全区检察机关最佳检察文化品牌。
控申窗口的“解题人”
翻开春华的工作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全旗228个嘎查村的联络方式。“刚开始进村,老乡们隔着门缝打量我,说:‘这城里来的女孩子能管事?’”她笑着回忆。
为了打破隔阂,春华把办公桌搬到蒙古包的火炉旁、田间地头的树荫下,用汉蒙双语和他们拉家常,谁家惠农资金没到位,哪个孩子辍学去打工了……这些琐事都成了她笔记本里的“待办事项”。
“群众的事情无小事。”这句话在春华的接访记录里得到最生动的诠释。
曾有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共同犯罪嫌疑人被认定无罪,引发死者家属集体申诉。死者家属十几人情绪失控围在检察院门口,甚至扬言要抬尸示威。春华没急着解释,而是搬来凳子,挨个递上热茶:“先坐下喝口水,慢慢说。”连续72小时,她守在当事人家中,用汉蒙双语把复杂的法律条款掰碎了讲,并承诺:“法律决不容真相被掩埋!”最终稳住了局面。事后,检察机关经调卷审查,对涉嫌共同犯罪的两个嫌疑人进行了追诉,最终一人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一人被判有期徒刑六年。
多年来,春华走遍了全旗的228个嘎查村,先后走访群众1.5万多次,办结1500多件案件、化解近600起矛盾。有着多年牧区生活经验的春华努力将法律条文融入牧民熟悉的话语中,擅长汉蒙双语的她总是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刚开始,群众总说‘你们解决不了问题’。现在,大家愿意把心里话掏给我。”“法律条文再硬,也得带着温度讲。”一起重伤害案的当事人乌达木(化名)说:“春华检察官总能把话说到我的心坎上,有再大的火气听了她轻声细语的讲述,也发不出来了。”春华就是这样以女性特有的坚韧与细腻,通过双语释法,将普法课堂搬到牧民身边,把法治的根扎进科尔沁右翼前旗广袤的大地上。
热心的春华走进了牧民群众的心里,总有牧民群众将包里的奶豆腐、收来的新米等硬塞进春华的手里。春华总是说:“大家都不容易,东西我要了,钱你们必须拿上!”而这些办公桌上最珍贵的“土特产”,也成为春华和同事们加班时最好的食粮。
未检战线的“摆渡人”
“检察官阿姨,是你的关心和帮助才让我有勇气面对生活的困境……”这是高考来临之际,一名高三毕业生向春华倾吐的肺腑之言。作为一位母亲,春华对涉案未成年人总是格外牵挂。
2024年春,幼年丧父、母亲远嫁的女孩其其格(化名)在寄宿的亲属家遭到了远亲的侵犯。不懂法的亲友要“私了”,被拒绝后扬言要报复女孩。排查到线索后,春华立即深入案发地调查,向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和村“两委”通报其其格被亲属打击报复等遭遇,要求当地做好预警。最终,侵犯其其格的远亲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其其格因受到侵害,身心俱疲,一度想要放弃高考。春华耐心开导其其格:“我知道你是一个勇敢的女孩,你人生的方向盘,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个多小时抽丝剥茧、春风化雨般的谈话,终于打消了其其格的顾虑,她决定参加高考。
随即,春华又向上级检察院申请,对其其格进行联合司法救助。
很快,高考临近,心有余悸的其其格还是不敢独自参加高考。春华针对她的顾虑和实际情况,和同事们开展了“检护民生护航考生”活动。科尔沁右翼前旗检察院的党员、青年检察人员助力高考,发挥检察力量,为全体考生提供及时、必要的检察服务的同时,护送其其格安全完成了高考。
如今,其其格走进了大学校园,她努力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成就着闪闪发光的自己。
在春华的办案目录中,“难”字从来不是退却的借口,而是冲锋的号角。2021年,她办理了全盟首例虐待被监护、看护人案,通过认真研究犯罪构成,深入细致地剖析解读,最终促使犯罪嫌疑人自愿认罪认罚,并与被害人达成刑事和解。如今,该案作为法治教育范本,发挥警示作用。
与此同时,春华还牵头与妇联、团委、教育局建立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案件线索移送及联席会议制度,创立了见家长、见校长、见村委会主任的“三见面”制度,为涉案未成年人搭建起社会支持网。
在春华办公室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封封来自迷途少年及其家长的感谢信,无声诉说着法律威严之下的检察力量。
困难群众的“暖心人”
多年的检察工作经验让春华养成了“多问一句、多看一眼”的习惯:办理刑事案件时,留意被害人是否因案致贫;接待群众时,关注他们是否有司法救助需求。她的文件柜里,整齐码放着80多份司法救助档案。这些不是冰冷的卷宗,而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
2024年,春华在办理一起刑事案件时,发现被害人母女蜗居在漏雨的土坯房里。母亲精神异常,女儿尚未成年,二人借住在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家里,靠接济度日。春华立刻启动“三必访”机制:跑村委会核实情况、去民政部门查政策、联系残联做鉴定。两个月里,春华的手机通话记录中有300多个都是打给相关部门的。当母女俩拿到每月2000多元的社会救助金、女儿被纳入孤儿保障时,女孩拉着春华的手说:“阿姨,我以后也要帮助别人!”
最让春华牵挂的,是那些因案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她为失去双亲的蒙古族女孩申请司法救助金,协调社会资助8万余元;冒雨驱车百公里,说服家长让辍学少年重返校园;帮助遭受性侵的女孩变更姓名、接受心理治疗……2016年以来,春华主动发现司法救助线索80余条,让100多名困难群众得到了帮助。她常说:“司法救助是要帮他们找到生活的出路。”
警车一路颠簸,春华一行去几个嘎查村委员会了解了情况,又到几户当事人家进行了走访,警车最终停在一户牧民家门前,春华拎着米面走进院子。女主人迎上来握住她的手,用蒙语念叨着感谢。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远处传来牛羊归圈的铃铛声。这片她守护了27年的草原,平静而祥和。对春华来说,最珍贵的“荣誉”,是群众信任的眼神,是孩子们重展的笑颜,是那些曾经不幸的家庭,重新有了生活的希望。她说,草原有多大,我的办案路就有多长,只要牧民需要,我就不会停步。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