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2-08 浏览次数:68827
有关避世,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也说到过:“中国人消极避世的习惯有 如英国人出门带雨伞,因为政治气候对那些试图单独做点冒险事业的人来说,总是不大正常的。换句话说,消极避世在中国有明显的‘活命价值’。”在旧时代,人 们在失去自由平等权利,遭受各方要挟的情况下,要想好好生存下去,消极避世便成了最好的途径,最佳的选择。
所谓避世,是指离世隐居,避免和外界接触的一种生存方式;忍世则不同,它是忍辱负重,规避锋芒,顽强地在尘世之间生活的一种行为。
在中国古代,避世极为盛行:一如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张时彻“逍遥堪避世,从此觅丹梯”,不一而足。
可 以说,避世是消极处世的一种体现。陶潜少时有“济天下苍生”之雄心壮志,然东晋王朝极端腐朽,以致陶潜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只得在义熙元年坚决辞去上 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一职,长期隐居田园。因为果断弃官退隐,才拥有了不朽的万世流芳的文字。鲁迅因此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史 记·滑稽列传》载有一则“避世金马门”的故事:金马门是汉朝宦者官署的大门,门旁有一对铜马。汉武帝时,东方朔任这一官署的郎官,经常在汉武帝身边侍候。 由于他见闻广博,又能说会道,而且言语诙谐,汉武帝很喜欢他,常赐他与自己一同进膳。吃完了饭,东方朔会把桌上剩下的肉食藏在怀里带走,常弄得衣服上油迹 斑斑。此外,汉武帝给他的赏赐,他都用来娶美貌女子为妻,钱财全不当回事。
因行为怪诞,汉武帝身边的郎官们都叫他“狂人”。有一 次宴会上,东方朔一边喝酒,一边手舞足蹈。有人对他说:“你为什么总是与别人不一样呢?”东方朔说:“古人避世隐居,是住在深山旷野里的,所谓‘小隐隐于 野’。而‘大隐隐于朝’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说着,东方朔放下酒杯,弯下腰手按在地上唱道:“沉沦在俗世啊,避世金马门,既然在宫殿中可以避世保全自 己,何必到深山中去住草房啊!”
更多的是忍世。忍世,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等待伺机而发。古今成大事者,多在特定时期受尽屈 辱,隐而不发。他们深深懂得,忍,不是窝囊的体现,而是一种策略,一种蓄势待发的方法。围棋战术中,有个棋局叫珍珑棋局,白方杀死自己一片棋子,故意舍弃 很多棋,黑方还以为白方糊涂。到最后,真相大白,白方非但没输,反倒拥有了海阔天空的回旋之地。
周成王告诫君臣时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意思是必须有忍耐之心,才能办成事情;有宽容之心,道德才能高尚。孔子告诫子路时也说:“喜好争斗必定要受到损伤,一味逞勇一定会导致灭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态度是:忍让是最好的。”
李 宗谔的父亲李昉是宋太宗时的宰相。他在父亲执政时,为了避嫌疑,远离权势,常常车马俭朴,与贫寒的官员没有什么区别。一天,李宗谔在路上遇见父亲的官轿, 李昉马前的官员不知道他是本家公子,就严厉呵斥他并侮辱了他。此后,李宗谔每见到这个人,就自己躲了起来,以免让他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而感到惭愧。这是成 语“呵辱自隐”的出处。正是因为有着如此善良、大忍之心,李宗谔终成为一代英杰。
“忍一时海阔天空,让三分风轻云淡”,有所忍才能有所成。当然,忍世之人,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该忍,什么不该忍,忍到哪一步方有个了结,绝不会无原则地逍遥、自在、闲适、散淡,更不会长时间隔着玻璃看天下,抱着世俗沐阳光。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