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30 浏览次数:51
高梅 |
近年来,一批打着“舆论监督”幌子的自媒体账号通过编造、夸大企业负面信息,以“商务合作”为幌子实施敲诈勒索。前不久,上海一家咖啡企业就在某自媒体博主的谣言陷阱下,无奈支付了高昂“封口费”。据查,该自媒体博主已敲诈多家知名餐饮企业,目前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刑事拘留(据7月28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假借正义之名,却行不义之实——涉企网络“黑嘴”涉嫌敲诈勒索、损害商业信誉等犯罪,不仅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也对法治化营商环境造成实实在在的破坏。但为何网络“黑嘴”事件频频发生,又屡禁不止? 核心症结在于违法成本与非法收益的失衡。“黑嘴”炮制一条虚假信息成本极低,却能通过“有偿删帖”“合作封口”轻松攫取高额回报。反观受害企业,初期为避免声誉受损,被迫支付“封口费”以求息事宁人,或耗费大量财力精力搜集证据、反复辟谣、投诉举报,直至被逼入绝境才选择报警。企业深陷“举证难、处置慢、代价大”的维权困境,“黑嘴”却敲敲键盘频频得手,这无疑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对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从快处置。“从严”自不必多说,只有提高违法成本,才能给犯罪行为以切切实实的打击。而“从快”,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效果更容易看见的保护。 报道显示,“黑嘴”下手的目标精准指向具有一定市场关注度,声誉价值高,处于融资、上市等关键发展节点的企业。这类企业对舆论环境极为敏感,负面舆情的杀伤力堪称“致命一击”。 而一条精心策划的谣言,短短几分钟就可能传遍全网并持续发酵。对企业而言,时间的流逝意味着损失速度的加剧与挽损难度的飙升。因此,企业对维权效率的需求尤为迫切。只有以最快速度切断传播链,才能最大程度压缩谣言传播空间,将损失降到最低。 需要明确的是,“从快”处置不是简单地追求效率,而是对整个治理体系的快速响应能力提出要求。一方面,网络平台的投诉举报机制是否足够健全?从严审核与快速响应的主体责任是否压实?现实中,平台删帖的速度常常赶不上谣言传播的速度,困于“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局面。若平台能打通企业维权“绿色通道”,缩短涉企侵权举报处置时间,提高违规信息处理效率,确保删帖、禁言、关闭账号以及移交执法部门处理等措施第一时间落地,那么企业维权或许不会如此被动。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打击违法犯罪的协作配合是否到位?如果拥有一套覆盖舆情监测、信息共享、线索移交等环节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跨部门高效联动,对违法犯罪行为做到早发现、快打击,网络“黑嘴”的损害后果就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住。 声誉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容不得网络“黑嘴”肆意诋毁。对于披着监督外衣行敲诈勒索之实的网络“黑嘴”,必须以“快”破局,迅速斩断伸向企业的“黑手”,让企业轻松掸掉“灰尘”,专心于自身发展。 |
省内各级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