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媒体报道

无人机威胁文物安全,防范大于追责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122

高梅

  5月5日,一段无人机穿越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小塔七层北券洞时突然“炸机”失控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显示,涉事无人机在30米高空的禁飞区高速完成穿塔“特技”,却在15秒后失控卡在塔内。6日,相关部门在塔中发现了无人机,警方已找到涉事“飞手”,目前正按照程序开展处置工作。(据5月6日澎湃新闻)

  历史文物历经千年风霜,珍贵而脆弱。为追求“极限穿越”的视觉冲击,将千年古塔视为“技术挑战的道具”,这样的行为不仅应受到道德谴责,更涉嫌违法。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重要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周边一定范围的区域上方的空域应当划设为管制空域,未经批准,不得在管制空域内实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活动。无视相关规定,擅自在禁飞区操作无人机飞行的行为,违反了条例规定。此外,文物保护法也明确,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活动。若违法,轻则须赔偿损失、承担修复责任等,重则要承担罚款等行政责任。若损毁了相关珍贵文物,甚至涉嫌故意损毁文物罪。

  此次事件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黑飞”违法毋庸置疑,同时也再次将无人机监管问题摆到舆论场上。事实上,无人机“黑飞”威胁文物安全并非个例。2023年10月,几名游客操控无人机拍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安阳文峰塔时,无人机就意外撞上文峰塔的塔刹,险些造成损害。

  此次“黑飞”行为的曝光,源于涉事“飞手”在网上发布飞行视频,被网友发现并引发广泛关注,而非日常巡查发现,这也从侧面暴露出相关监管还不到位。文物保护单位有其特殊性:首先,文物古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任何形式的损毁都是不可逆的;其次,文物保护单位中游客众多、空间结构复杂,无人机的不当使用不仅可能侵犯公众隐私、扰乱公共秩序,更可能因设备失控等突发情况引发安全事故。无人机“黑飞”造成对文物安全和公共安全的双重威胁,事后追责也应加大惩处力度,对公众起到警示教育作用。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严加惩戒、稳妥善后固然重要,但从文物的特殊性来说,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控显然意义更为重大。

  文物保护单位的无人机使用情况需要重点监管。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文物保护单位相关区域无人机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实名登记、飞行空域、飞行申报等方面规定。相关部门可在文物保护单位合理、分类划定禁飞区域和禁飞时间,并设置醒目的禁飞提示。另一方面,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也可破局。已有城市应用电子围栏技术、飞行数据追踪、无人机飞行动态监测系统等,通过加强技术监管,实现精准管控,增强监管有效性。

  “炸机”的无人机可以维修后重飞,但坠落的“文明碎片”却永远无法修复。在科技与文物的互动中,“保护第一”的原则始终不能丢。与其望着受损的文物遗憾,不如筑牢事前管控防线,让现代技术褪去潜在威胁的阴影,成为守护文明传承的重要助力。


  网编:郑晓萍
相关阅读 :

省内各级检察院:

省检察院 一分院 二分院 海口市院 三亚市院 儋州市院 三沙市院(三沙群岛院) 琼海市院 文昌市院 万宁市院 东方市院 五指山市院 定安县院 屯昌县院 澄迈县院 临高县院 昌江县院 乐东县院 白沙县院 琼中县院 保亭县院 陵水县院 龙华区院 美兰区院 琼山区院 秀英区院 洋浦区院 三亚城郊院